微信扫码

咨询热线

13870887920 —— 承接水利安装、维修、保养 ——
  • banner2
  • banner1

公司新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水生态文明扮靓大美江西
2019-06-20

青山巍巍、碧水淙淙、鸟鸣啾啾……初冬时节的赣鄱大地,宛若一幅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自然、和谐之美令人陶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从上世纪的水土流失治理,“山江湖工程”,到本世纪河湖治理人水和谐,保护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江西水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抒写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的新篇章。

40年来,江西水利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殷殷嘱托,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推进水生态文明体制创新、制度供给和模式探索。2015年江西省水利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清晰地绘制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和目标任务,成为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2016年印发《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提出夯实防洪、供水、生态等“三大安全工程”,强化水资源红线、河湖、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节水、应急监测等“六大管理”,深化水权、河长制、工程管理体制、市场化机制、科技创新等“五大改革”的“365行动计划”。

40年来,江西水利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我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机结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赢得山清林秀、江湖安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共完成水利总投资1953亿元;我国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9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多万亩,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33条,水土流失面积由高峰期的4.6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5万平方公里;率先在全国成功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乡镇68个、省级水生态文明村383个;建成我国、省级水利风景区80处。

建构机制守护绿水青山

在江西吉安市泰和县,蜀水环绕而过的滩尾村,依山傍水、林木葱郁,传统农耕文化弥漫其间,一派“田园牧歌”好生态,与芦子洲、旗山、塘登等景点串点成线,成就美丽蜀水乡村生态旅游带。

从无到有,泰和县将流域治理、美丽乡村、产业扶贫有机融合,通过“清净整洁”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水环境整治项目和水景观建设等措施,进行源头保护,对水域岸线造景,再现小桥、流水、人家,渔舟唱晚、清静优雅的人文风情,引爆乡村生态游。

2015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广、规格高、体系完备的五级河长、湖长制,实行涉水规划、河湖监管、行政执法“三个统一”,破解“九龙治水”难题。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以清河行动和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奋力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实现了从“见河长”“见行动”到“见成效”,河湖管护成效显著。2017年,江西制定并印发方案,将湖长制工作内容纳入河长制制度体系。省委书记、省长分别任总河(湖)长和副总河(湖)长,省、市、县、乡、村五级明确河长1.9万余人,配备河湖管护、保洁人员9.42万人,搭建了从上至下的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持续开展“清河行动”,统筹推进消灭劣V类水工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园区、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宣传活动及河长制公益宣传,开展中小学生河湖保护管理教育知识进校园活动,增强中小学生的河湖保护及涉水安全意识。

纵深发展  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

40年来,江西省水资源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到成为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萍乡作为长江以南的煤矿产区,有着120多年的开采历史。该市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打造可靠的水安全体系,建立健康的水环境与水生态体系,打造特色的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加强水资源调度配置,湘东陶瓷产业基地规划水资源论证、山口岩水权交易试点开创全省先例。鼓励和支持节水的项目上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水减排,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6%。

这只是江西严格水资源管理取得成果的一个缩影。江西水丰,但年内时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依然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显现,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实施严格水资源管理势在必行。

江西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实施取水许可、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资源有偿使用和排污总量控制等制度,加强水质水量监测和入河湖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成全省水量分配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四项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省用水效率大幅提升,流域水体质量持续改善,万元GDP用水量从2000年的1157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11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52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75立方米。全省地表水质达标率由2015年的81.4%提升至2017年的88.5%,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2015年的93.8%提升至2017年的99.1%,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保持在满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全社会爱水护水的意识不断增强,推进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绿满青山水保守住幸福的根

江西赣州,作为一个山区丘陵面积大,人均耕地严重偏少,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的原苏区,水土流失问题始终是伴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之忧。

今年深秋,踏上赣南这片土地,层林浸染,绚丽秋景映衬着人们丰收的喜悦,一幅幅美如画卷的收获场景让人目不暇接。在江西赣州市兴国县龙口镇都田村,金灿灿的赣南脐橙挂满枝头。记者驱车进入兴国县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远处群山叠翠,近看绿树成荫,拂面而过的清风夹着桂花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眼前这浓郁的绿色世界,就是20多年前被外国水保专家说成的“江南沙漠”。兴国县,这是一方红色浸染的土地,“红色故土”之誉,带给兴国县很多荣耀。这是一片水土保持的模范,创造了把“江南沙漠”变成茵茵绿洲的兴国经验。

来到兴国县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站在山岗上眺望,风景已是迥然不同。被群山环绕的塘背小流域就像一个巨大的绿色“聚宝盆”,周边种满蜜桔、脐橙、桃李树、杨梅、桂花树等,四季瓜果飘香,整个园区全部由游步道连接起来,成为一个观光风景区。兴国做好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文章,让荒漠披上绿装,又岂止是一个塘背小流域。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8.3%,土壤侵蚀量减少40.8%,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有效治理度达满分,林草覆盖率由28.8%上升到82%。2013年2月被水利部命名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成为江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打造鄱阳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的精彩示范。

水土流失治理事关土地、粮食与生态安全,攸关民生福祉。40年来,水土保持事业踏上崭新征程,在改革开放中迎来蓬勃发展,又随着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和“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西各级水利、水保机构被撤销,水土保持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出现乱砍滥伐的情况,造成大片水土流失。以20世纪80年代初省政府批准恢复成立江西省水土保持委员会为新起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掀起新高潮,全省年均治理面积由“七五”期间的100万亩左右增加到“八五”期间的200多万亩,再到“九五”以来的300万亩。“十二五”期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500多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320多条,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近2万座(处)。“十三五”以来,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2731.58平方公里,超额完成我国下达江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指标。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不断加强,建成1个水保监测总站、6个监测分站和21个监测点,在拓展监测能力、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等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对全省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开展水保监督执法检查近900次,下发整改通知750余份,对存在较大违法行为的100多个生产建设项目进行立案查处。

“宁都要迁都、兴国要亡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截至2018年,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多万亩,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33条。通过治理,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高峰期的4.6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5万平方公里,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南方水土保持工作的“江西经验”。

四级联动  提升水生态文明

冬日的暖阳下,漫步新余仙女湖、孔目江畔,满眼是碧波荡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盎然景象。在这座工业化率占比近六成的新兴工业化城市,治水有成效,呵护一汪清水绵延不绝。该市把以水生态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保家行动”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全市河湖污染负荷有效消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试点前的88%提高至90.9%,城乡供水和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增强。

伫立在萍乡市萍水河南门桥段远眺,蜿蜒的河道宛若飘逸的“飞龙”,清澈见底的水中能看见绿油油的水草和欢快畅游的鱼儿。萍乡市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沿河、沿库生态景观绿化带和林业生态经济功能区,绿化萍水河水系近30公里,大力推进山口岩水利枢纽、莲江水源地综合治理、水生态建设重要的工程,做好做足“青山绿水”文章,让广大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举目满眼绿,移步皆是景”,江西萍乡这座老工矿城市实现了从工业城到生态城的华丽转身。这是萍乡市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南昌市坚持规划先行,在编制实施《" 鄱湖明珠•中国水都" 建设总体规划》、《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投入建设、高质量施工,委托中国电建集团编制《南昌市水环境治理综合规划》,谋划建设生态水都、灵动水都、美丽水都、活力水都、智慧水都,力争打造全国城市治水新标杆。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多方筹措资金。规划投资 300 多亿元,一方面积极争取及省级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市县地方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 "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 " 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投入机制,加快打造“东方水城、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启动实施全域治水战略,一批河湖水系得到有效治理。在城区,成功实施了象湖、抚河、玉带河、梅湖大截污工程,打造了赣江景观风光带、赣江市民公园和瑶湖、艾溪湖、九龙湖、儒乐湖等湿地公园,建成了污水污泥收集和集中处置工程体系,完成了住建部监管的4处黑臭水体和省政府下达的6处劣V类水质断面治理任务。在农村,成功实施了水环境治理“1351055”工程试点,全面关停、退养、拆除了禁养区规模禽畜养殖场,江河湖库水产养殖全部实现了“人放天养”,加快整治农村小水系、小塘坝、小沟渠。2017年,南昌市摘得“水生态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长远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和全面部署。实施完成上述南昌、新余、萍乡三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持续开展会昌、莲花、共青城三个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同时坚持试点建设和自主创建同步推进,率先在全国成功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1546070317586975.jpg

转自中国水利报

手机:13870887920  王先生  电话:0791-83115655  /  0791-83115656

Copyright © 南昌市清华水利机械厂  技术支持:江西华邦LOGO黑.png

备案号:赣ICP备09009975号-1